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86》未來台股不會有大行情,只會有單一小亮點!

國內經濟在各種經濟指標壞數據中,結束了2015年,並且迎向新的2016年。甚至,還有研究機構悲觀地預期:「台灣經濟將面臨『今年不保一、明年不保二』的窘境。
自從寫了《我是有錢人迷思483-2016年的投資關鍵字-緊縮》專欄之後,便有不少讀者詢問筆者:為何文章中沒有提到國內股票投資?
儘管很多人寄望2016年大選後,換了政黨後能對台灣未來長遠經濟發展,有更好的前景。但長期瀏覽本系列專欄的人,應該會知道筆者向來對台灣未來經濟走向,抱持非常悲觀的看法。
從紫光想併封測大廠-矽品,並且投資台積電…等問題,便可看出佔台灣經濟發展與股市重要命脈的電子業,未來幾乎沒有明天可言。這是因為以過去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產業的IC晶片產業為例,它已經變成是未來每個國家,都必須自行扶植的「國防產業」。
也就是說,將來每個國家都會在「國安問題」考量下,採購「本國公司」所生產的晶片。只有台灣這小得可憐的市場,以台積電現有的高競爭優勢,也會在未來三、五年間逐漸消失及被取代。如此一來,由IC晶片以降的整串產業鏈發展,都會受到極度的限制。
那麼,台灣下一個政府有能力解決此一問題嗎?恐怕答案也是令人悲觀的。因為一來,由於總統候選人的實力懸殊,被看好的總統候選人根本未對此問題,提出任何可供檢視的政見,更不要提新人上台後,會有什麼樣「了不起」的有效政見。
其次,台灣因為人口數少、市場不夠大,不論是國防或任何產業,根本撐不起一個具經濟規模的像樣發展。自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個龐大,又有亮麗前景的國際競爭力。
熟悉台股現況的人應該都了解:電子及金融是佔台股市值最大的兩大族群。電子股的前景都已經是晦暗不明了,那金融業的前景會比較「看好」嗎?答案同樣也是「未必」且悲觀的。
儘管台灣金融業開放已二十多年,再加上近幾年迭有不少赴海外發展及購併的案例,以及擁有金融業PMI(採購業經理人指數)的BEI(由台灣經濟研究院所編製的銀行高階經理人指數),未來三到六個月已經回升到代表景氣榮枯的50以上。
然而,台灣金融業到底有多獲利成長空間,以及金控公司的老闆們,到底吸收了多少國際金融的新知或經營投資手法,也還是有很大的疑問的。辜且不論兩岸資本規模「彼漲我消」的懸殊,股權恐怕會被大陸吃掉之虞,近幾年中國大陸在金融創新的腳步增快之下,國內業者的競爭力可以說早就被遠遠甩在後面。
再就以號稱金融業模範生的富邦金為例,自7月中國股災踩雷、出現潛在虧損30億元之後,又傳出投資荷蘭第4大保險公司Delta Lloyd,出現約55億元的帳面虧損,跨海發函求償。除此之外,不論是新光金、台壽保…等,都連續傳出高額的國內、外投資虧損。
所謂的「競爭力」,是來自於「擁有高一等的技術或專利」。台灣還有沒有這樣的「競爭力」,相信所有國民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台灣目前就算簽了什麼服貿、貨貿、TPP、RCEP…等,幾乎都沒有什麼大幫助。
因為在「沒有競爭力」的大前提之下,簽下的任何協定,也只不過是讓某些「願意高呼對岸萬歲」的產業,能夠「多茍延殘喘個幾年」,並使其他產業繼續「喪城丟池、深受其害」而已。
當然,會有許多國內、外學者會說:台灣還有好的服務業及文創思維,也還是可以靠內需「撐起一片天」。但很抱歉,一個國家的經濟就跟一個家庭的財務是相同的。如果沒法向外賺取大量的薪水,哪裡有本事及能耐,可以單單坐在家裡吃吃喝喝,就創造出一定財富的?
在台灣早就喪失掉美國及歐洲這兩大市場之後,獨靠中國大陸的窘況就是:在中國大陸內部產業技術成長的「羽毛已豐」,完全不需要台灣的「來料加工」之下,就算大陸是以自由經濟的角度,而非政治思維來「施捨」台灣出口廠商,台灣的出口也將毫無任何大幅成長的可能。
總的來說,在台灣經濟拓展不了美國與歐洲,甚至連非洲、第三世界國家之下,未來也只有「向大陸俯首稱臣」的企業,還可以因此「拿到一些好處及獲利」(例如部分的電子業、觀光業、金融業…等)之外,其餘台灣企業只有「非常零星的亮點」存在。
這裡所謂的「非常零星的亮點」,就是所謂其他國家不做,或是競爭力不如台灣的少數產業內個股,像是用於航太產業的特殊鋼材生產商、製造特殊功能布料的紡織企業、仍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車用電子零組件廠商,以及個別工具機產業(例如生產機器人)…等。
至於現階段非常火紅的太陽能及生物科技兩大類股。老實說,在地小人稠,連農地、荒地都去蓋房子的台灣,根本沒有什麼本錢,得以發展「需要大片土地」的太陽能產業。
另一「大部分只想賺『有錢人財富』,且研發結果『一翻兩瞪眼』,跟賭博機率沒啥不同」的熱門生物科技類股,主要還是受惠於總統大選的題材而被炒熱。在只有「本夢比」而無「本益比」,且股價早被炒得老高之下,未來還能有多大上漲空間,恐怕也是令多數股民存疑的。
正由於未來台股的前途,並非一片光明,而是「偶有亮點」,所以,想要投資國內的投資人,就只能投資以上企業獲利仍能「擦出火花」的個股,而非「在電、金兩大引擎都可能持續熄火之下,指數可能越走越低」的台股指數。這是因為投資個股,還有可能有較高的報酬率;但在指數越走越低之下,投資指數就只會讓資產日益「縮水」而已。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