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3》面對新時代,6個你該打掉重練的投資理財舊觀念!

不久之前,曾有某媒體報導:根據各機構調查,在台灣,至少要有1000萬元以上的資產,才能有個「安可人生」。
之後沒多久,某雜誌的記者來採訪筆者,想請筆者提供該刊讀者,一些新的投資理財觀點。對此,筆者首先提供了一個媒體上,某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累積退休金公式」,做為殘酷地向所有有退休需求者「打臉」的開場白。
這個某金融機構所建議的做法是:如果每月存1萬元、年複利報酬率8%30年後就可以存到1500多萬元。但眼尖的讀者,一定可以馬上挑出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下:
首先,在目前22K的普遍低薪,且未來長期可能薪資也將持續停滯之下,有多少人能夠有「持續月存1萬元」的實力?
其次,在現今市場利率極低,目前無風險年報酬率不到2%的情況下,如何能有「平均年複利報酬8%」的水準?
再者,以上發生時間複利效果的期間,並不是短短十年或十五、二十年,而是長達三十年。老實說,以上「月存1萬元」及「平均年複利8%」的要求,少數幾年或許可以做到,但要持續不變地維持30年,恐怕連上帝都難完全兌現。
過去,投資理財大眾不斷地從各種媒體或金融機構,聽到這樣的訊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正因為薪水太少,才更需要積極投資生利」、「不努力逼自己攢錢買房,當然就永遠買不起房」
但是,許多理財大眾都忘了:過去的人之所以「單單透過攢錢就能買房」,不是因為他們做對了「攢錢」這件事,而是因為之前的房價就算高,其「房價所得比」仍舊比現在低上許多。
許多人之所以透過金融商品賺到大筆財富,不是因為他們做對了定期定額這件事,而是因為生產力與消費力最強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撐起一個高經濟成長的時代,也才能撐起較高市場投資報酬率,累積出可觀的財富。
也正因為這一大群人的努力消費,在「過多的資金,追逐少數(或者可以說是「生產來不及應付消費」)物品」之下,也才帶動並喚醒了「通貨膨脹」這頭怪獸。且正因為加上了「通膨」的因素,更坐實了「不投資,就等著被通膨吃掉好不容易累積的大筆財富」這件事。
然而,目前橫在所有老、中、青世代面前的殘酷現實面是:最有消費力與財富的一群人,其中一隻甚或兩隻腳,都已經伸向退休生活。就算這批人累積了不少財富,由於沒了收入、只有支出,再加上他們是這地球上最大的一群人。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成長將會受到企業生產過剩、庫存過高的影響而萎縮。
為什麼以上的轉變,將是影響未來所有投資理財大眾的關鍵重點?因為,如果未來不會有通膨,而只有通縮(特別是指扣掉能源與食物項目的物價指數而言;且如果民生必需食物與能源所花金額越多,就越沒有太多餘錢花在其餘生產商品),在「現金為王」的大前提之下,手中緊緊攢著現金,恐怕就已勝過投資房地產或部分股票、投資標的,更不要說隨便亂投資及投資失利之下,財富還有可能不增反大減。
而隨著以上高齡化社會的影響下,不但全球經濟將整個改觀,未來投資人的理財觀點,恐怕也將全數跟著翻轉與巔覆。也就是說,過去一般投資理財大眾習以為常、被金融機構嚴重「洗腦」的一些論點,都將要面臨無情的挑戰。
因此,筆者試著整理出幾個問題、方向與初步的想法,提供給所有投資人認真地思考,並且試著找尋出解答:
首先,由於時代已經改變,所以,過去習以為常、信以為真、方法正確的致富故事或公式,恐怕都要被大大質疑,甚至是丟進歷史的灰燼之中。
其次,在沒有通膨,卻可能有通縮之下,不能再繼續借錢,而應該保留更多現金。且未來的重點恐怕越來越不在於「投資生利」,而是「少些虧損」。
再者,在未來投資收益不可能拉高之下,一般人的理財重點,並不在於如何想辦法用一塊錢,再去賺另一塊錢,而是如何只用一塊錢,就獲得兩元的消費價值。
第四,在金融機構安全性越來越低之下,一般民眾不能只想把錢放在金融機構,而是該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存錢更有安全性」?
第五,當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人都逐漸老去,其所牽動的,不僅是該國的經濟可能面臨衰退(因「人口紅利」消失),更有可能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投資理財商機所在!舉例來說,當大多數人都是退休銀髮族之下,也許他們寧可選擇安穩而風險較低的債券(請讀者注意嘍,這裡的安穩債券,並不是指「高風險的垃圾債」),而不是風險可能較高的股票。
又再如許多人看好的銀髮商機,老實說,對有錢的銀髮族來說,或許有所謂「商機」可言,但也要看看他們是否會成為「啃老族」的散財對象;更何況是沒錢的銀髮族,又何來「龐大商機」可言?!
最後,當自己原本就沒權、沒勢時,千萬別以為自己能像其他有錢人一樣「用錢賺錢」,因為那可能會是一場大災難;反倒是應該想辦法,透過自己建立的紮實人脈去累積財富才行。
筆者認為,一般大眾唯有仔細思考以上問題,並且想出解決之道之後,也才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真正投資理財贏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