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2》投資決策重點無他,就只有「當下的優勝劣敗」而已

年輕的時候,常常聽到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每一個人挑選另一半,就像在沙灘上不回頭地揀貝殼一樣。如果你不設定好一個標準,總覺得每揀一個都不盡滿意,最後一輪下來包準是空手而回。
其實這樣的故事,也跟一般人的投資理財決策很類似。話說前幾天,有位聽過筆者演講的朋友,因為最近剛好有一筆小進帳,大約是幾十萬元。原本他有意償還循環型房貸(貸款利息是1.8%左右),但他的銀行理專慫恿他購買一檔10年期的「保本型商品」,除了可100%保本之外,每年還有6%的配息。
這位朋友的想法是:由於還有兩年的「只還息、不還本」的寬限期,既然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或許就不一定要急著把部分貸款還掉,可以先讓這筆錢「多賺一點利息」,未來再償還貸款也還不遲。但他無法確認那筆「年息保證6%的保本型商品」是否真能「保本、保息」,左右為難下,才想問問筆者的意見。
筆者認為,像這樣的投資理財決策的例子,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會時時刻刻面臨得到。所以,想藉此機會與所有讀者,一同探討各種投資決策到底要怎麼「下」才是?
關於這種「二擇一」的決策,筆者認為該評估的重點包括以下三點:
一、兩者的期間要配合。以這個案例來看,貸款期間未知,但另一檔所謂「保本、保息」的商品,卻是「10年期」的標的,一旦提早解約,就沒有所謂的「保本」這件事。
以這位朋友還有「兩年」寬限期為例,他要拿來進行決策考慮的投資期間,也就只有兩年的時間。除非他隨時可以中途停止,並可以100%拿回本金與所需利息,否則,至少這個「提前解約可能折損本金」的十年期保本型商品,就不是他應該選擇的對象。
二、報酬率要能100%確定,而不是「預計」。以上例來看,房貸的年息是1.8%左右,所以,如果這位朋友能夠找到年獲利率高達1.8%以上的標的,先多賺兩年的利息再加上本金,未來可以更輕鬆地償還貸款。
但這其中的重點是:現階段真的有年報酬率高於1.8%的標的嗎?以這位朋友所說的「100%保本、保證年配息6%」的商品為例,以目前市場利率只有2%不到之下,就算設計一個保本兼保息的商品,並不是難事一件。
只是難就難在:若要做到「每年固定配息6%(幾乎是目前市場利率的三倍)」,也許短時間還可以達成,當時間一拖長,特別是遇到全球經濟不景氣與金融動盪之際,這樣的成績是絕對達到不成的。而如果替代的投資標的無法確定「保本兼保息」,這個選項就得排除在真正的決策之外。
三、風險程度要能相匹配。以上面例子來看,當事人有不必立即「本息平均攤還」的權利,所以,除非銀行因為政策性因素而要限縮貸款人的寬限期,且當事人又沒有其他收入可以支付開始償還的房貸本金,否則,償還貸款這方面的風險是滿低的。
反觀這個十年期的保本商品,既然投報率完全沒有「保證」,獲利率也可能遠小於已知的貸款年利率1.8%,那就至少表示它「沒法保息」的風險特高。而一旦新商品無法保本及保息,那當事人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先把錢拿去還貸款。
畢竟貸款還是要繳利息的,就算利息不高,也還是比銀行一年定儲利息的1.3%~1.4%要高出一截。這種「負債速度可能高於進帳速度」風險,可就不是一個睿智投資人正確的決策吶~
所以最後,筆者建議這位朋友:除非他能拿到銀行正式出具的文件,證明那10年期的金融商品,除了100%保本之外,每年還能保證6%的配息。否則,從現有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只有先償還掉貸款的一部分本金、降低負債的額度外,幾乎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這位朋友似乎仍有不少猶豫,因為他總認為,寬限期繼然還有兩年,這麼早就提前償還本金,而沒有辦法讓這筆閒錢有機會生更多「錢子錢孫」,實在太不划算了。
只是筆者認為,人生處處有選擇,不可能求每一次的決策都能盡如人意、所有決策都能「全壘打」,完全沒有任何失誤產生,或是不會在事後產生任何的「悔意」。
因為投資人永遠只能在兩兩相比的選擇當中,根據以上幾個標準,做出「優勝劣敗」的結論。否則,就有可能像是在沙灘上揀貝殼的故事一樣,在挑來揀去、嫌來嫌去的過程之後,才會驚覺手中根本留不下來任何的資產。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