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0》「固定收益」型商品真是台灣投資人的「真正救星」?!

台灣股市其實就存有不少「喜歡買定存股」,甚至是「高固定收益型商品(例如高配息債券型基金)」的忠實擁護者。因為雖然它不是真正的「銀行定存」,而是無法保證收益的投資商品,卻能夠提供類似的「固定收益」,讓投資人領起來「非常開心」!
根據筆者的側面觀察,喜歡定存股的投資人就是因為「過去常常買錯投資標的而兩面捱耳光」。最後,只好根據自己對於投資理財的錯誤認知,而在風險屬性天平的兩個極端中進行擺盪。
但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台灣投資人的血液與骨子裡,其實是充斥著投機與賭博的濃厚心態。假設投資報酬率不能是市場利率的數倍以上,原則上都不可能讓他們感到滿意。但若說到風險的承受力,卻反應出滿極端的態度,完全忘了「高風險,必定伴隨著高風險」這回事。
正因為國內投資人在報酬率與風險之間的極端矛盾與錯亂,當他們在實際投資「大失利」之後,就會立刻切換投資商品,到投資屬性的另一極端「非常保守」的「固定收益」這一塊標的上。
然而,流淌在血液裡的投機與賭博因子,卻依舊繼續影響著投資人的行為與決策。這也是有那麼多投資人,會去選擇「保本型商品」及「高收益債基金」的重要關鍵。
一般來說,銷售人員都會告訴投資人:「下檔保本、上檔無限(保本型商品特性)」與「收益固定、每月高配息(高收益債基金)」。但投資人通常會忽略:就算是100%保本的商品,最後投資人有可能拿到的只是本金,利息收益卻完全不見了;或是高收益債的高配息雖然領得很愉快,卻可能是來自於本金的折損。
如此一來,不論拿保本型商品或高收益債基金來與銀行定存比,恐怕投資人當初老實地存個定存,也還還可以「本金」與「利息」均可順利入袋。總比「只拿本金」或「只領利息,但本金損失」要好上一大截。
寫到這裡,就讓筆者想起有位朋友,分享了他最近在網路上看的有關投資的比喻。「有人比喻投資像結婚投機像偷情所以投機比較刺激」。而如果也拿定存概念股做一比喻,投資人會選擇定存股就等於是在找個長期飯票」的心態。
只不過根據筆者的觀察,國內股市投資人的這種「找長期飯票」的想法,恐怕多半是不切實際的錯誤迷思居多。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定存股」概念之所以正確的前提在於:
首先,該股票必須有「穩定的配息」;其次,定存股的整體報酬率,除了「固定配息」這一塊之外,還要把本金(股價)的折損計算在內;再者,投資人還要祈求這個標的,不會哪天就從上市、櫃名單中「消失(下市)」。
先從「穩定配息」來看吧。要能成為定存族的最佳投資標的,沒有穩定且不錯的配息(主要是現金股利),恐怕是絕對不成的。但是,環顧目前國內股票市場,除了某些「以固定收現金」的企業(像是電信業者)之外,也不是每一檔標的都能符合。且在「過去績效表現不代表未來」之下,過去的「穩定配息」,又如何能夠保證「永遠」?
接著,許多定存族會落入「定存股=長期穩定飯票」的迷思,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算對定存股的投資報酬率。取而代之的,是只有計算「配息/當時股價」的「配息殖利率」。
實際以60元的股票為例,如果每年固定配息是3元,一般定存族所計算的配息殖利率是5%3/60=5%)。但是,許多投資人都忘了,整體投資報酬率不僅要包括「配息殖利率」,還要把「該股股價的變動」一併計入。也就是說:如果配息殖利率有5%,但價差卻跌個7%,那整體報酬率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看到這裡,也許許多讀者可能會說:何必要管股價的變動呢,只要這支股票每年能夠固定配息,可以支應我一切的生活開銷,就算它股價跌得再多,我還是可以固定領取配息吶~
這話也許是不錯,但投資人可千萬別忘了:一檔股票的價格之所以會下跌,不是代表環境改變了單一企業的生存及發展,就是個別公司的競爭力變弱。這兩者,不是反映在「穩定的配息」上,就是在股價的挫低上。
而就算前者(穩定配息)不變,單單是後者(股價大跌)的影響,就有可能讓想獲得「長期飯票」的「票根不見」,也就是:定存股下市之後,投資人恐怕再也領不到任何「配息」。
因此筆者認為,定存股並不是不能投資,只是,投資人首先要能正確算出「定存股」的精準投資報酬率。而不是根據錯誤算出的投報率,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告訴自己:這是一盤好的投資決策。
其次,千別期望這世界有「永賺不賠」的定存績優股。單以美股為例,曾有人做過調查,1896年公的美12成份股中,目前只有通用電氣仍然留在指中。而期至今116年以,成份股只有8.3%的存活率,代表有九成以上的企,都已被合、分割或下市等因素,而被踢除在名之外。
所以,對於有心「存股為生」的投資人來說,千萬不能有「買了定存股就完全不賣或不管」的心態,一定要「慎選投資標的」,並在適當的時間把手中持股「汰弱擇強」。

最後,除了「高股息殖利率」的標準外,最好是以「該公司未來營運是否具成長動能」為考量點。如此一來,股價也較具上漲機會,能夠配息、價差兩邊都賺。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