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0》「固定收益」型商品真是台灣投資人的「真正救星」?!

台灣股市其實就存有不少「喜歡買定存股」,甚至是「高固定收益型商品(例如高配息債券型基金)」的忠實擁護者。因為雖然它不是真正的「銀行定存」,而是無法保證收益的投資商品,卻能夠提供類似的「固定收益」,讓投資人領起來「非常開心」!
根據筆者的側面觀察,喜歡定存股的投資人就是因為「過去常常買錯投資標的而兩面捱耳光」。最後,只好根據自己對於投資理財的錯誤認知,而在風險屬性天平的兩個極端中進行擺盪。
但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台灣投資人的血液與骨子裡,其實是充斥著投機與賭博的濃厚心態。假設投資報酬率不能是市場利率的數倍以上,原則上都不可能讓他們感到滿意。但若說到風險的承受力,卻反應出滿極端的態度,完全忘了「高風險,必定伴隨著高風險」這回事。
正因為國內投資人在報酬率與風險之間的極端矛盾與錯亂,當他們在實際投資「大失利」之後,就會立刻切換投資商品,到投資屬性的另一極端「非常保守」的「固定收益」這一塊標的上。
然而,流淌在血液裡的投機與賭博因子,卻依舊繼續影響著投資人的行為與決策。這也是有那麼多投資人,會去選擇「保本型商品」及「高收益債基金」的重要關鍵。
一般來說,銷售人員都會告訴投資人:「下檔保本、上檔無限(保本型商品特性)」與「收益固定、每月高配息(高收益債基金)」。但投資人通常會忽略:就算是100%保本的商品,最後投資人有可能拿到的只是本金,利息收益卻完全不見了;或是高收益債的高配息雖然領得很愉快,卻可能是來自於本金的折損。
如此一來,不論拿保本型商品或高收益債基金來與銀行定存比,恐怕投資人當初老實地存個定存,也還還可以「本金」與「利息」均可順利入袋。總比「只拿本金」或「只領利息,但本金損失」要好上一大截。
寫到這裡,就讓筆者想起有位朋友,分享了他最近在網路上看的有關投資的比喻。「有人比喻投資像結婚投機像偷情所以投機比較刺激」。而如果也拿定存概念股做一比喻,投資人會選擇定存股就等於是在找個長期飯票」的心態。
只不過根據筆者的觀察,國內股市投資人的這種「找長期飯票」的想法,恐怕多半是不切實際的錯誤迷思居多。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定存股」概念之所以正確的前提在於:
首先,該股票必須有「穩定的配息」;其次,定存股的整體報酬率,除了「固定配息」這一塊之外,還要把本金(股價)的折損計算在內;再者,投資人還要祈求這個標的,不會哪天就從上市、櫃名單中「消失(下市)」。
先從「穩定配息」來看吧。要能成為定存族的最佳投資標的,沒有穩定且不錯的配息(主要是現金股利),恐怕是絕對不成的。但是,環顧目前國內股票市場,除了某些「以固定收現金」的企業(像是電信業者)之外,也不是每一檔標的都能符合。且在「過去績效表現不代表未來」之下,過去的「穩定配息」,又如何能夠保證「永遠」?
接著,許多定存族會落入「定存股=長期穩定飯票」的迷思,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算對定存股的投資報酬率。取而代之的,是只有計算「配息/當時股價」的「配息殖利率」。
實際以60元的股票為例,如果每年固定配息是3元,一般定存族所計算的配息殖利率是5%3/60=5%)。但是,許多投資人都忘了,整體投資報酬率不僅要包括「配息殖利率」,還要把「該股股價的變動」一併計入。也就是說:如果配息殖利率有5%,但價差卻跌個7%,那整體報酬率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看到這裡,也許許多讀者可能會說:何必要管股價的變動呢,只要這支股票每年能夠固定配息,可以支應我一切的生活開銷,就算它股價跌得再多,我還是可以固定領取配息吶~
這話也許是不錯,但投資人可千萬別忘了:一檔股票的價格之所以會下跌,不是代表環境改變了單一企業的生存及發展,就是個別公司的競爭力變弱。這兩者,不是反映在「穩定的配息」上,就是在股價的挫低上。
而就算前者(穩定配息)不變,單單是後者(股價大跌)的影響,就有可能讓想獲得「長期飯票」的「票根不見」,也就是:定存股下市之後,投資人恐怕再也領不到任何「配息」。
因此筆者認為,定存股並不是不能投資,只是,投資人首先要能正確算出「定存股」的精準投資報酬率。而不是根據錯誤算出的投報率,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告訴自己:這是一盤好的投資決策。
其次,千別期望這世界有「永賺不賠」的定存績優股。單以美股為例,曾有人做過調查,1896年公的美12成份股中,目前只有通用電氣仍然留在指中。而期至今116年以,成份股只有8.3%的存活率,代表有九成以上的企,都已被合、分割或下市等因素,而被踢除在名之外。
所以,對於有心「存股為生」的投資人來說,千萬不能有「買了定存股就完全不賣或不管」的心態,一定要「慎選投資標的」,並在適當的時間把手中持股「汰弱擇強」。

最後,除了「高股息殖利率」的標準外,最好是以「該公司未來營運是否具成長動能」為考量點。如此一來,股價也較具上漲機會,能夠配息、價差兩邊都賺。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9》2015年投資關鍵字-石油戰爭

原本,全球投資人在2014年密切關注的重點,是聯準會是否會停止持續的寬鬆政策以及升息。然而在2015年,影響投資人未來財富正常大幅累積的關鍵重點,將會擺在「油」這個字上。
事實上自2014下半年以來,受到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的影響,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與金融市場走勢,已經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簡單來說,主要是受到原油價格重挫的影響。
當然,油價會不會繼續下跌,應該會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影響:首先是美元。有媒體分析美元指數(DXY)自從20146月底開始,就一路上揚超過89.36,幅度超過12%,即將從下往上擊穿該指數30年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如果美元指數出現「黃金交叉」的情形,未來美元將會維持一段長時間的強勢不變。
美元越強,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則越低。但關於這方面,只要有任何關於政治、經濟或金融方面的「風吹草動」,美元肯定是「只會向上」,而不會「下跌」的。只不過,美元是否會更一步的「吸金」,還是要看聯準會是否會「正式升息」。關於這點,我們會在稍後進行分析。
其次,原油的市場供需狀況。先從「供給面」來看,過去原油的供需是OPEC說了算,但現在,美國的頁岩油也到了「舉足輕重」,甚至是「喊水也能結點冰」的狀態。
只不過這兩者有相當大的差異性:美國油商的「血統(也就是國家利益)」比較單純,但OPEC的相關產油國,雖不能說是「烏合之眾」,但也是家底貧富不同、各懷心思。
特別是以俄羅斯、伊朗等重要產油國,但國內經濟非常不景氣的國家,就只能靠產油收益支撐經濟上的頹勢。無法像德意志銀行曾經說過的「沙國擁有4,500億美元的資產,就算連續8年都是赤字也沒在怕」。
事實上,全球對於原油的供需狀況,完全主宰著油價的榮枯。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6月底時,美國政府近40年來首次批准出口美國原油。儘管被允許出口的油品有限,但市場認為這代表美國首次打破了長期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不僅減少了原油進口量,還可能很快開始出口一定量的原油。受此消息影響,油價也從夏季的高點開始回落。
201471日,利比亞反對派武裝同意開放兩大石油港口,讓利比亞石油經由地中海出口到歐洲。如此一來,奈及利亞已不再向美國墨西哥灣和加拿大東部出口石油,向歐洲的出口也將很快被取代。所以,油價就像斷了線的鉛球一樣地一跌不回頭。
一般來說,油價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會在夏天(開冷氣)及冬天(開暖氣)需求較旺時,受到一定程度的拉升,並且在淡季時,價格不容易出現支撐的格局。
因此在春夏與秋冬間,將是這些石油生產國「能否撐過」的關鍵時刻。也就是說,就算少了兩大集團(美國頁岩油與OPEC組織)間的「油價定價權」爭奪戰的勾心鬥角,平衡價格也必須受到市場供需的影響才是。
目前從兩大產油方都各有劣勢,且不願意退讓(減產)的情勢看起來,油國組織要能打贏美國頁岩油商這一仗,最關鍵的一役就在於美國聯準會是否會「升息」?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美國頁岩油商之所以能夠壯大,最主要就是靠大量發債來支應開採上的龐大資金。但隨著國際暴跌,美能源者的籌資成本,早已開始暴增。
根據彭博社1216日的報導,美能源業債殖利率殖利率的風險貼水,升破「為難Distressed」等級來10.2%近三年首見情形
而不單是美國頁岩油商,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料,諸如俄羅斯、巴西和中國的油汽公司9月份總借款為1350億美元。也就是說,一旦油價持續挫低,光是相關企業的債務違約,恐怕就可以掀起一波新的金融風暴。假設再加上美國升息,其所影響的將是全球熱錢,由新興市場回流到美國,引發各國股、匯、房市的重挫。
事實上,從這一次聯準會主席葉倫「將可能長期維持低利率」的言論中,做出的較為明顯的表態。但筆者比較能夠大膽預測:在有更高的美國國家戰略性思考(以經濟、金融手段去除掉政治上的競爭對手)之下,聯準會要不要升息的依據,並不完全在於「通膨與否」。因為,在油價處於低檔之際,美國根本沒啥「嚴重通膨」問題可言。
而最重要的考量則是:由於買債的人,大多數都是全球投資人,不全是美國自然人及法人。因此,升息的舉動,是否有可能一舉「殲滅」掉美國好不容易扶植起來,有望順利取得油價定價權的頁岩油商們,恐怕才是利率有否調升的最大關鍵。
更重要的是:美國已經佈好了多年的局,目前正好遇到了一個大好的油價下跌機會,可以一石好幾鳥地一次「解決」掉俄羅斯,以及伊朗、利比亞等靠石油而壯大的頭號敵對國家。在戰局已開起之下,就沒有鳴金息鼓的必要了。

由於接下來的一年左右,將是美國與這幾個敵對國家定生死的最後關鍵。在俄羅斯等國沒有太多本錢(俄羅斯外匯存底原本近5000億美元,但2014年以來,貿易制裁俄金大量逃出俄加上俄斯外主力的石油格又直直落斯外存底不下探,已經減少了700多億美元。所剩的外匯存底,最多也只能用個四、五年)之下,受到低油價影響的產業、國家及相關商品(例如高收債、相關國家匯率及股市),最好是投資人少碰。
這裡所指「會受影響、不利」的相關產業有:產油國,以及與低油價密切相關大宗物品、貴金屬、能源、新能源(綠能)等;國家則包括俄羅斯、新興市場(主要受影響是拉丁美洲、東歐)、南非、澳洲等。
當然,這世界也滿公平的,有嚴重受影響的產業及國家,當然就有因此而大大受惠的標的。這其中當然又以美國為中心的國家及產業。這是因為油價下跌,對美國民眾來說的「降稅」及「加薪」效應是最大的。
因為全世界差不多也只有美國上班族,上下班需要長途開車的機率最多,因低油價而省下來可以挪做其他消費的金額也會是最多的。而由於能源成本連續5個月的下跌,使得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經季節性調整後,已下跌了0.3%,創下了6年來的最高。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美國消費」有關的產業及國家(指主要生產品,是以出口產品到美國,並供民眾消費的國家及產業),將會因此而受惠。但這裡有所區別的是:與「美國」相關的投資(除了能源、綠能相關之外的美元性資產)可以放長;但以「美國」為主軸的其他週邊國家及產業,則只宜「短打」。
至於最近許多投資人,都會問到的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投資狀況。筆者認為低油價雖然稍微減緩了企業的相關成本,但也不代表能為弱勢的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因此,筆者認為近日內大陸股市連番上漲,純粹是大筆資金投入所帶動的一波行情,並不是因為樂觀看好大陸未來長期的經濟景氣。
而值得台灣投資人特別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轉弱、金融機構及企業需金恐急之下,未來會更進一步想辦法從台灣人這裡「搬錢」過去。有心想要多賺一點高利的國內投資人,可千萬要注意別「賺了利差,就賠了匯差,甚至可能有倒帳或資金抽不出來」的風險。
回到國內投資,在美元持續看漲、台幣必然只貶不升的前提下,筆者還是不太建議短、中期不使用台幣的投資人,在資產配置中放太高比重在「以台幣計價的資產」上。
且從這次大戶條款能在三秒鐘之內,就馬上通過延後三年再說就可看出,國內政治人物的不負責任及嚴重缺乏擔當。由此,更突顯出國內經濟未來不可能會有特別值得期待的產業政策亮點。
所以,除了上述「出口到美國」的國內產業,還能夠玩玩一年左右的「短線行情」外,其餘產業,特別是被對岸強大吸力影響的產業(例如電子及生技是「短多長空」),股價能不大跌,恐怕就已經非常萬幸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8》該買長期看護險嗎?又該怎麼挑?!

最近,由於政府即將實施的長期照護,以及許多老人長期臥床受虐等新聞的發燒,讓許多民眾格外關注「長期看護險」的議題。筆者週遭的朋友,包括幾位曾經採訪過的醫師,也都因為保險業務員向他們強力推薦長看險而莫衷一是。
為了一次解答所有親朋好友們的相同困擾,筆者想在此提供一些決策的考量點與挑選保單的指標如下:
首先,民眾要先分清楚業務員推薦給你的,是哪一種「長看險」?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市面上的「長看險」其實有「真長看」與「類長看」之分。其中所謂的「真長看」,也就是保單名稱中,有「長期看護」四個字的險種。
這種長看險的理賠定義,是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失能六取二或三(穿衣起居行走沐浴六項中,要至少符合二到三項)」與「失智三取二(時間、地點與人物三項中,要有兩項無法辨識)」的任一標準,除了可以領取一整筆的長期看護保險金(各家保單名稱不同,但終身都以「給付一次」為限),以及分期給付的長期看護療養金(各家保單名稱不同,但相同的是「定期(例如每個月、每三個月、每半年、每年)」給付)。
而所謂的「類長看」,目前市場上有兩大保單族群。一種是所謂的「特定傷病險」,另一種則是所謂的「殘扶險」。簡單來說,這兩種保單為何會被叫做「類長看」?就是因為這兩種保單都提供被保險人,一筆「定期給付」的扶助保險金。
但是,儘管這兩種「類長看」險都有定期扶助金可拿,但以後者(殘扶險)為例,其實也只是過去「一筆給付型殘廢險」的變種。也就是當被保險人因為疾病或意外而導致殘廢(通常是第一至第六級殘費程度)時,保險公司就會給付定期扶助金。
至於前者(特定傷病險)的給付條件,是必須同時符合「罹患保單所註明的特定傷病項目之一」,以及「同時符合「失能六取三」的狀況。其中,就算被保險人只符合其中一項,舉例來說,如果只有「失能」,但所罹患疾病不屬於表訂的特定傷病項目,都還是拿不到任何保險金。
在此,可以給有此需求的民眾一個概略的觀念:有定期扶助金的特定傷病險(類長看險之一),保障範圍最小;其次是「真長看」;提供保障範圍最廣的是「殘扶險(有定期扶助金的殘廢險)。


附註說明:「類長看」並不是保單分類的專有名詞,而是業者私下的稱謂;至於「真長看」,則是筆者為與「類長看」相比,而自行取的名字,保險業界實務上並沒有這樣的名稱;而「加值型」與「基本型」名稱亦同

其次,在分清楚不同類型保單之後,民眾最聰明的選擇,恐怕就不是那保障範圍最窄、理賠規定最嚴格的「特傷型類長看險」(因為被保險人需要同時符合「疾病明稱」與「失能條件」)。對於完全沒有買長看險或類長看險的民眾來說,個人建議可以保障範圍最廣的殘扶險為優先。
但畢竟它無法完全取代長看險(因為它的理賠條件與長看險完全不同),所以,只想靠保險轉移風險,且預算非常足夠的民眾,或許可以有「再加買長期看護險」的選項。
再者,民眾對於「長期看護」風險的因應,其實應該有「或許不一定要用『買齊每一種保單』來解決」的認知。這是因為理由一是:長看險的理賠條件都滿嚴格的,也就是至少中度到重度以上的失能或失智,才能夠領到保險理賠金(就算是保障範圍廣、連第十一級殘廢都有保障的殘扶險,如果保戶購買的保額不夠多,說實在的,也領不到多少保險金)。
也就是說,當被保險人處於輕度失能(六項未達二或三項)或失智(時間、地點與人物三項中,只有一項認知不清)的情況時,這時候的這張保單,完全不能提供被保險人相應的任何保障。
理由之二是:發生機率並不像壽險或住院醫療險一樣,幾乎是100%。更何況,保戶買了這類保單之後,如果完全沒有發生任何保險事故時,將是「完全得不到任何保險理賠金」的。
因為根據衛福部「101~105年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裡的數字顯示,201175~84歲人口的失能率高達20.44%85歲以上更高達48.59%。但民眾千萬別忘了,「失能」還有輕、中、重度之分。
以「巴氏量表60分以下可以聘請外勞」為中、重度失能,需要仰賴他人照料為分水嶺來看,其佔比大約是所有失能人口的四成多。就算在乘上20.44%的高失能率,需要長看險的機率也不過是6%
儘管對於風險發生者來說,其發生機率就是「100%」,但第三個「不一定要用長看險來「轉移」風險的理由,就是在市場低利率(相對就是保單預定利率低)之下,買保險差不多等於「自己存錢」。
且就算保戶買的是「身故退回總繳保費一定比率」的長看險,或是「還本型(到期有一筆滿期保險金)」的險種,不是退還保費不夠多,就是繳費時的負擔相當沉重。所以,都不是值得保戶優先選擇的好標的。
但,不論民眾最後決定要買的是長期看護險,或是類長看險,個人都建議該注意以下購買原則及重點:
一、若要想保費便宜,長期看護險要選有「給付期間限制」的保單,當然,沒有身故保險金的附約,又優於有身故保險金的主約。至於殘扶險,則是以一年定期附約最為便宜。
儘管一般健康險的保費,都是定期低於終身,但由於許多長期看護險都訂有「最高給付期間」,所以,就算是終身型的保單,繳費20年下來的總繳保費,也不見得會比終身繳費的一年期附約還來得多很多。
二、看清楚保障範圍與保障期間。以長看險為例,多數是「失能六項取三項」,但有的只要「六取二」就可以開始請領保險理賠金了;且也有保單,則只看是否符合「失能」標準,完全沒有「失智」方面的評估,或甚至是「四項取兩項」。至於保障期間,能保障終身當然對保戶來說最優,但退而求其次,則只能選擇「給付期間有限制」的保單。
不過,東海大學統計系教授林正祥在分析過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後發現,60歲民眾大約還可以活上20年,但往後的人生卻只有9年是健康的;換句話說,餘生半數時間,可能臥病在床、或喪失生活功能。
但目前有給付期間限制的保單,最短是3年,最長可達約20年。有興趣的保戶恐怕最少要買「最長給付期間10年」的保單,也才能支應真正失能、臥床之後的龐大費用風險。
另外以殘扶險為例,雖然大部分都是「因疾病及意外」均保,但就是有幾張保單,只有保障「因意外所造成的各項殘廢」。除此之外,多數殘扶險所涵蓋的「殘廢級數」是「第一(全殘)至第六級殘廢」,但也有保單可以擴增到「第十一級殘」。當然,保障範圍越寬,同一性別、年齡及保額的年繳保費,當然會比較貴一些。
三、注意「給付頻率」與領取「定期扶助金」的相關規定。由於長期看護的費用,不論是聘請外勞,或是住在養護中心,費用多半是「按月」給付。所以,採取「每月發放」的頻率,對於保戶最是有利。
但對每一張長看險,以及部分殘扶險來說,都會特別規定被保險人在定期請領長期看護療養金,或是殘扶金時,需要同時附上最近一個月「符合長期看護」或「殘廢」狀態的診斷證明書(其中,有些長看險還需要另外提供巴氏量表等更多文件)。如此一來,「每月」的給付頻率,恐怕反而會變成被保險人及其家人的嚴重夢魘。
再舉一個例子,有些長看險或類長看險,是在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並符合理賠定義時,先給付一筆終身只給付一次的保險金,之後(通常是保單週年月日,也就是第二年)再分期給付一筆保險金(當然,也有少數保單,並沒有這「終身一次給付」的保險金)。
但有的保單,則是在事故發生之後,兩筆保險金在同時、一次給付。如此給付的好處是:單筆保險金可以做為購買各種輔具或氣墊床之用,而定期給付的保險金,則可做為按月給付的各種消耗品或聘請看護、支付安養中心費用之用。
四、不同保單比較時,要以相同的條件進行比較。這是因為有的保單的給付金額,是以「投保金額」的一定倍數為準(例如一倍);但有的則是「一定比率(例如10%20%)」。
所以,保戶千萬別只進行「同一性別年齡每萬元保額的年繳保費」比較(這是時下許多保險業者以及媒體的錯誤方式,值得保戶再三留意)。而最正確的做法,就是以「同一狀況(例如腦中風後符合失能狀態)下,每月獲得同一金額(例如2萬元)的年繳保費」相比。如此一來,保戶才能夠精準計算投保金額,以及這樣的保費支出,是否是個人能夠承擔得了的?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